从中山到成都

2017年12月20日

背景:现在我大三,现在在电子科技大学重点一本学习,可以说是交流生。 前两年第一大二在三本学习学习 后两年大三大四在这个重点大学学习(不用回去了) 当然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是三本的 这篇随笔是《“新生”素质教育》这门课期末论文的内容的节选

来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气候了。没那么热,但是天气有些干。其他自然环境方面的感受就是校园大,但是路很平,还有小黄车,很多银杏树(对于家乡是银杏原产地的我来说没啥特别的感受倒是很臭~~)。

住宿方面,和中山差别不是很大就是有时洗澡要排队。本在是住一楼,现在住六楼,累~~。

饮食方面,食堂的伙食比较适合我的胃口,关键是比中山来说便宜太多了。但是外卖太少(对我来说没啥影响,我很少吃外卖)。 校内出行方面比中山选择更多。中山学校全是坡,根本无法骑车,而在这,可以步行、可以骑单车、可以做摆渡车。

当然要多买一些冬衣了。

环境、衣食住行的感受就是这些,总体还是比中山好一些的。

在学习方面,首是课堂学习方面。从数量上来说,似乎是比中山的课程少,实际上那是最初的感受。但是,如果加上中途添加的实验课来说,还是不少的。然后是课程的安排上,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不像中山,到了大三,学习的都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而在总校,我发现更重视的是基础和作为计算机工程师人才最总要的基本素质,这些东西是决定“楼”能盖多高的最总要的东西,不管是留在学院还是投身工业界。比如说计算机组成原理,它讲述一个计算机的是如何构成的,计算机中各个器件的原理是什么,各个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计算机是如何执行指令的。这对不论是从事软件和还是硬件都是很重要的。然后是嵌入式处理器,我本身是非常讨厌偏硬件底层的东西,但是,经过这次考试和复习之后。觉得,从这门课中可以了解到高级语言(C语言)和是如何编译成汇编语言的。程序到底是如何执行的。还了解到了处理器的一些特点和特性。将这两门合在一起融汇贯通,就可以了解一个C语言程序是如何被编译成汇编,汇编如何转换为机器指令,机器指令是如何译码执行。但是这其中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不过相信通过下学期的系统结构或者操作系统或者编译原理,我会对计算机从顶层的程序设计到底层的硬件电路数据流有更清晰的认识。我觉得这才是“道”,有了它的指引,不论技术如何革新,只要还是基于电子技术的计算机技术我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学习所谓了技术,都能事半功倍。

在中山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大学课堂上的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课堂学习的东西就是为了考试拿奖学金拿个毕业证。因为在互联网共享时代,特别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各种视频教程,博客,书籍非常容易获得。甚至一些快速培训机构,是三个月就能培养出可以入职的程序员。所以,我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自学,课堂的东西不听也没有关系。我甚至认为让我自己回家自学也可以学到比大学更多的知识。来到总校后,听了组成原理的课后,我才发现我以前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组成原理老师的话惊醒了我,她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学生和外面培训机构出来的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个复杂的系统有一个整体的从顶到下的系统的认识。而这些内容,培训机构是不会讲的,因为这不会带来立即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程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说,虽然总校的课程偏重理论话一些,或者有些人认为陈旧,几十年不变化。但是这些都是精髓,只要老师能将这些课程与最新的技术想实况相结合和。那么这些课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和有价值的。也许这也是体现了“求真务实”校训的地方。

当然我的的以前的观点有失偏颇,但是我认为自学的重要性任然是占据首位的。所以来到成电没我来说在除了课堂学习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认识,在其他学习方面,成电并没有带给我什么新的东西。这个时代知识是扁平的没有空间之分的,少的仅仅是能点播你顿悟,获取全新认识或者颠覆你认识的长者。所以在课外单纯的学习技术上,我仍然和中山一样。根据最新潮流,学习一些我喜欢且有挑战性的新的编程语言、编程方式、编程技巧、和一些实用性高、稳定的开源库。

学习上也就这么多感受,不知不觉已经一千五百字了。我突然发现,写一写这段时间的总结,感受是一个很好的认清自我的过程。以后有机会也写一写其他的试试。可以放在自己博客上,还是很不错的。

至于自己毕业意向上来说……